肉类研究
    主页 > 期刊导读 >

儿科学论文_学龄期儿童肉类食品摄入模式对其肠

文章目录

1 资料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方法

    1.2.1 膳食问卷调查

    1.2.2 粪便样本采集

    1.2.3 DNA的提取和测序

1.3 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3组儿童基本资料和每月膳食频率比较

2.2 3组儿童的肠道菌群结构分析

    2.2.1 微生物群落OTU数量分析比较

    2.2.2 α多样性分析

    2.2.3 β多样性分析

    2.2.4 肠道菌群物种组成分析

    2.2.5 肠道菌群组间差异分析

    2.2.6 3种肉食模式对儿童菌群信号通路的影响

3 讨论

文章摘要:目的研究不同肉食偏好模式下学龄期儿童的肠道菌群差异。方法选取深圳地区学龄期健康儿童共44例,年龄范围8~10岁。根据每个儿童白肉和红肉的月均摄入频率的比值将所有儿童分为3组:红肉模式组(15例)、均衡组(16例)、白肉模式组(13例)。采用膳食频率调查问卷进行面访调查及采集晨便,提取粪便DNA后进行扩增并使用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儿童肠道菌群测序分析。结果红肉偏好模式和白肉偏好模式的儿童肠道菌群的丰度和多样性均显著低于均衡饮食模式(P<0.05)。LEfSe分析发现与均衡组相比,红肉组的样本中主要富集埃希-志贺菌属、粪芽孢菌属和嗜冻菌属,白肉组主要富集霍尔德曼氏菌属,而与红肉组和白肉组相比均衡组分别显著富集了31和25个菌属,包括毛螺菌属、瘤胃球菌属等。采用PICRUSt2对细菌功能信号通路预测发现,与均衡组相比红肉组显著激活菌群脂多糖生物合成(P<0.01)、花生四烯酸代谢(P<0.01)、甲状腺激素合成(P<0.001)和碳水化合物消化吸收功能(P<0.05);但相比白肉组,红肉组仅显著激活菌群花生四烯酸代谢(P<0.05)和甲状腺激素合成通路(P<0.05)。结论本研究发现相比均衡模式,红肉和白肉偏好模式均会显著下调肠道菌群丰度及改变菌群结构,并且红肉模式饮食可能会更多富集埃希-志贺菌属,并可能显著上调脂多糖生物合成通路。

文章关键词:

论文分类号:R725.7